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几年前我在《哈利波特》论坛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霍格沃兹的很多教授都是单身,以至于每年圣诞节学生们大都回家了,仍然有不少教授留在学校吃圣诞晚餐?”
有人说:也许这是作者为魔法世界设定的一种传统,就算教授们的工作合同里没有写明,他们还是牺牲了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把自己奉献给教育事业,并把这一点看作是约定俗成的事。
也有人说:一些作为配角的教授,被称为“某某夫人”,显然是已婚的。
很多教授都可能是已婚的,平时住在学校里,假期会回到丈夫或妻子身边,只是作者没有交代,毕竟这个问题对整个故事来说无关紧要。
我们都知道,邓校长是个同性恋,他和自己的人正邪不能两立,亲手把他的人送进了监狱之后,只能保持独身来过后半生,把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霍格沃兹了。
斯内普教授就更不必说了,他心理藏着挚爱的莉莉·伊万斯,并且肩负更伟大的使命,根本不可能结婚。
戴着大眼镜的特里劳妮教授把霍格沃兹当成家,也是个孤家寡人,她很可能是因为“仙气”太重,根本不屑于谈情说爱。
半血巨人海格是铁定的单身汉。小个子的弗立维教授是否单身没有被提及,但他很可能因为个子太小讨不到老婆。
麦格教授嫁过人,从前和丈夫住在霍格莫德村,只是丈夫去世得早,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所以经常住在学校里,过着独身的生活,守护着她的学院。
后来,我无意间读到了一本叫《剑桥语丝》的书。
这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金耀基写的,记述了的剑桥大学的美与构成,文化传统以及历史革延等。里面的一个篇章提到了一个概念——嫁院。
这让我对“霍格沃兹教授大都独身”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
罗琳是英国,而她笔下的霍格沃兹在虚构的魔法世界中的地位也很像剑桥大学之于现世。
《剑桥语丝》第31页《是中古的呢?还是现代的?》一章提到:
剑桥学院是一种相当有趣的组织,这种组织对于成员有面的“占有欲”。他不但要成员对它在精神上有完全的认同,并且要成员对它在形体上有彻底的归属。
在十九世纪末叶之前,院士是不允许结婚的。要结婚的话,你在新婚前夕就得准备好辞职书。
“洞房花烛之夜”与“金榜及第时”(院士比之金榜,不算夸张)在剑桥大学院是两美难全的。
在过去,院士者诚不啻与院结婚之士也!的的确确,过去的院士,真是以院为家,以院为天地。
读于斯,长于斯,教于斯,老于斯,乃至死于斯。今日有些学院里甚至还可看到青冢*花,一些终身“嫁院”的院士墓穴!
学院这种全面占有欲的性格,十六世纪的耶稣学院的故事表现得最清楚,此即的克伦玛(T·Cranmer)院士因与一女士结婚而不得不辞职,嗣后该女士难产而死,克伦玛又成独身,才又选为院士。
非现实的霍格沃兹比现实中的剑桥大学更古老。城堡式的建筑,长袍式的着装,这些都还带着中古色彩。
这一点也体现在全书的矛盾之争的根源“血统问题”上,血统更为因循守旧的人所重视。
像霍格沃兹这样的学校,它拥有着从年纪上看很可能是19世纪末生人的教师,它一定是保有着旧传统,同时又追寻着新变革的。
因此,它兼容并包,接纳了所谓纯血高贵的家庭的孩子,也接纳了混血和像赫敏一样麻瓜家庭出身的小巫师。
孩子们穿着传统的长袍,也穿紧跟时代的牛仔裤和夹克衫。
老师们则选择家庭与事业兼顾,或者独身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