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华夏儿女,都可以自称是炎*子孙,即中华人文初祖*帝和炎帝的后代。相传*帝掌管着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而炎帝则掌管着今山西关中地区的诸部落。
炎*二帝作为“华夏”种族的先祖,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认为是中国人的祖先。
实际上早在上古时期,华夏大地上并非仅有炎*二帝,还有一位被称为“上古战神”的蚩尤,他是九黎部落的首领。
按照相关史料记载,蚩尤是炎帝的手下,但因其骨子里的好战性格,所以被炎帝驱逐出部落。
据《初学记》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通过这段记载可以得知,蚩尤有八只脚,甚至还是一个三头六臂的人物。
相传他能呼风唤雨,并且懂得用金属做武器。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有头脑的部落首领。
独立出去的蚩尤,经常兴兵作战,并且总是与其他部落发生冲突。由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能征善战,所以很多小部落,都受到了蚩尤的侵略和压迫。
有人说蚩尤所过之地,皆如同蝗虫过境一般,这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由于九黎部落所属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非常恶劣,所以为了寻找一方净土,蚩尤开始向中原地区的*帝部落,发起挑战。
他以山东作为根据地,并向西北方向的华北平原地区,展开了十分迅猛的进攻。
九黎部落是一个非常凶残的部落群体,他们的武力进攻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以炎*二帝的华夏部落族群。
事实上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帝部落,早已经根深蒂固,并拥有了十分强大的实力,单凭蚩尤九黎部落,根本无法撼动*帝。
鉴于此,蚩尤率领九黎部落,开始联合夸父部落,攻击炎帝的姜氏部落,这一点曾被记录于《逸周书·尝麦篇》。
蚩尤与炎帝之间的战争十分惨烈,炎帝率领的姜氏部落,最终败下阵来。而蚩尤则占据了炎帝领地“九州”,无奈之下,炎帝向*帝请求支援。
最终三帝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史学家将这场战役命名为“涿鹿之战”。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最终的结局,是*帝赢得了涿鹿战争。
蚩尤的九黎部落,被*帝部落融合,并且同炎*二帝的子孙共同繁衍生息。可以说九黎部落血脉能够流传至今,也皆有赖于炎*部落的功劳。
今天要说的这四个姓氏,可能不是炎*子孙,而是蚩尤后裔,看看有你吗?
第一、“黎”姓
《风俗通义》记载“黎”氏,上古部落“九黎”后裔,而蚩尤又有“九黎之君”的称号。
所以“黎”姓,应该是蚩尤的后裔,虽然蚩尤战败其九黎部落四散,但是却和炎*部落融合,并最终保留了蚩尤的血脉。
当然关于“黎”姓,还有一种说法,颛顼孙子重黎后裔、以及尧帝的后裔,也都以“黎”为姓。
从这一点来看“黎”姓血脉,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蚩尤、颛顼、尧帝。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姓“黎”之人,可见他们并非炎*子孙。
、“邹”姓
邹氏部落,是跟随蚩尤的部落之一,相传九黎部落族中的“巫师”,绝大多数都出自邹氏部落。
作为蚩尤的后勤部队,邹氏部落主要负责祭祀和医疗。即使后来蚩尤战败,邹氏部落也没有被*帝拆散。
但“邹”姓也不全是蚩尤后裔,有一部分是舜帝的后裔。舜名为“姚重华”,而邹的一个旁支又属于“姚”。
第三、“屠”姓
《拾遗记》中曾有记载:
“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蚩尤战败之后,*帝给九黎部落族人两个选择,一是直接依附于*帝部落,另一个则是流放到蛮荒之地。
愿意归顺中原的蚩尤族人,可以选择迁移到现山东部分地区,也就是古籍中记载的邹屠之地。定居在此的蚩尤族人,皆以地名作为姓氏便有了“屠”姓。
当然这种说法至今依然存疑,但由于现在的山东部分地区,依然有屠姓后人存在,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第四、“蚩”姓
“蚩”姓在现代社会中极为罕见,据《明伦汇编·氏族典》记录:“蚩氏,蚩尤氏之后也”。如果说其他姓氏,不能完全肯定为蚩尤后裔,但“蚩”姓无疑与蚩尤关系重大。
虽然说蚩尤在战败后,其后世子孙和九黎部落因此四散,但却可以证实蚩尤后裔的存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曾言,羌族就是九黎后裔,而蚩尤便是羌族的祖先。
久居云南的苗族,也被认为其族人是蚩尤后裔,但由于没有确切史料记载,所以苗族是“蚩尤后裔”的说法并不确切。
结语
如果现实生活中有人姓黎、邹、屠、蚩等四个姓氏,那么他们就一定不是炎*子孙,因为这四个姓氏皆是蚩尤后裔。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由于炎*二帝打败了蚩尤,并且将其族人纳入了华夏民族体系,所以蚩尤后裔依然是中华儿女。